1. ENGLISH
      慈溪市橫河宏豐模具廠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慈溪市橫河宏豐模具廠

      0574-63339632

      13968246123

      新聞中心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一個模具廠老板眼中的制造業未來

      發布日期:2017/4/7 10:56:53






      自己經營著一家模具廠,主要為顧客提供沖壓模具制造、沖壓零部件生產、自動化設備開發與機器人集成應用業務。公司2004年開業,雖然沒有快速發展,但一直穩穩當當,每年也有一定的盈利。公司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開發了幾款廚房電器,銷售得也一直不錯。但從今年開始,公司著手動力電池金屬件的開發,由于難度高、投入資金大,一直未能產生效益,另外,一個重要日企客戶的問題,也使我們的業務急劇削減,好在我們一直堅持不借貸,不盲目發展,日子雖然難過,但還能堅持。




      一直相信,內因決定外因。所有的成就,是因為大家的努力,所有的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造成,和外因沒有直接關系,或者關系不大。


      經常瀏覽一些文章,要么把實體經濟的困局,歸因于淘寶和馬云,要么歸結于房地產的瘋狂,可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真實原因又是什么?我們該怎么突破?——于是寫了這篇文章,借此機會,以整理自己的思緒,探索自己的方向,找回真實的自己。


      思考一:實體經濟狀況真的很糟嗎?


      說實話,中國實體經濟的生存狀況真的很糟糕!雖然國家在鼓勵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相比巨大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來說,還是顯得微不足道,何況這其中的一些口號,也不過是聊以自慰的噱頭而已。簡單來講,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出現了高端與中低端綜合競爭力雙頭下滑的狀況,未來較為悲觀。


      國內實體經濟,中低端的已經毫無優勢可言。很多中低端制造業開始撤離中國,遷徙到東南亞,印度,孟加拉等,這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用不了10年,大家就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這種刻骨銘心的變化,到時候就不是鞋服上會印有MADE IN VIETNAM/INDIA等的字樣,可能象PPR管,工業氧氣瓶、軸承、模具、機械設備、鋼管、玩具、家具、紡織等,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東南亞和印度的品牌?,F在在ALIBABA國際站上,已經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印尼、印度、越南、泰國的企業,購買供應商金牌會員帳號,向中國推銷產品了,想想是不是有點搞笑?


      高端制造業,中國更沒優勢。以美國為例,與中國在創新、成本、經營環境等項目上,除了人力成本美國依然是中國的8倍左右外,其他的都比中國便宜很多,前段時間所報道的泰國高鐵項目讓日本川崎重工以超低價格給拿下,國內還有媒體說日本人做虧本生意搶訂單。誰不知道,最喜歡做虧本生意的就是我們的國企了??纯磭笤诤M獾耐顿Y,哪次不是以巨虧收場? 日本人可沒這么蠢,人家的實際制造成本可能就有這么低,人家只是不愿意賣低價,象中國那樣動不動就是價格戰,那才是賤!


      最近又有新聞,傳出日本組織了230人的日本貿易代表團,要求中國政府簡化手續,為日企撤資提供便利。不知道新聞真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因為成本等因素,外企撤離,將會是今后幾年的趨勢,企業是趨利的,沒利潤,一定會走向成本更低的地方。


      外企撤退,不見得是壞事,壞就壞在國內企業,還根本沒有能力能替代外企,比如打印機、復印機、單反相機等,國內根本沒有能力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開發出來,并進入量產和銷售階段,也更沒有能力參與和外企的競爭,可想而知,這些外企的撤退,下游的供應商,將會死去一批。


      綜合而言,國內實體經濟,將會經過5~10年的陣痛期,親們,做好最壞的思想準備吧。


      思考二:糟糕的原因是什么?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的所有可能》中寫到:阻礙我們覺悟和智慧的一切因素,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因此,我們要去探究生命的潛能,尋找靈魂的出口,找到一條沒有恐懼、沒有孤獨、沒有悲傷的生活之道。


      要了解造成目前經濟困境的原因,不能簡單的歸結于成本的升高,人力資源成本的升高,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再說,人力成本的上升,依然無法追趕上狂奔的房價;也不能簡單的歸結于房價,假使銀行貸款,都流向實體經濟,也許實體企業死得更快,畢竟實體企業依靠的是競爭力,而不是資金;更不能歸結于馬云和淘寶,淘寶又為多少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了創業的機會和平臺,雖然更透明,生意更難做,但這是趨勢,無法逃避。


      我們再來回顧中國十幾年的產業道路,先是計算機和周邊設備,帶動了五金、塑膠、電子裝配等行業的發展;然后是汽車,帶動了傳感器、橡膠、鈑金、塑膠、電子等行業的進步;再是手機產業,把上面的這些行業,進一步提高與升華;繼而是房地產,帶動了建筑、鋼材、水泥、家居等行業。到現在,這些行業都步入了不同的下降通道,當舊的產業逐漸失去發展動力,而新的產業又不能迅速替代的話,制造業必然開始走下坡通道,這是整體環境上的大趨勢,誰也無法左右。


      上面寫的是整體環境,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要知道,內因才是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因素。


      1. 整體的浮躁心態


      目前的中國社會,整體處于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不愿孤獨地埋頭做事,懷有僥幸心理;盼著買張彩票,就能撞上天鵝肉的美事;盼著參加選美、選秀,一夜之間成為“名人”;這種浮躁心態,儼然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縮影。


      這種浮躁,表現在政府方面,則是只求政績,不想民生,只求立竿見影,不講長久發展;表現在人們日常生活方面,碎片文化,快速閱讀,無時無刻不充斥著追求速度、效率和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的捷徑的色彩。


      表現在企業方面,就是缺乏品質意識、山寨經濟,哪行賺錢做哪行;表現在員工方面,則是三心二意,給多少錢,出多少力,干多少事。經常在微信里看到文章寫現在的工廠除了老板,幾乎沒有人加班,說實話,不是老板寬容,而是現在的員工金貴啊,你敢說重了嗎?稍不滿意,立馬拍拍屁股,走人,到頭來,還是要你自己做,你試試?(當然也有好員工,這部分人,是公司的寶貝)


      現狀如此,企業如何有競爭力,如何不經營困難?


      想過很多對策,比如有了新業務,采用項目制,按時按質完成,則按項目的收入百分比給項目擔當員工分成;一個長期性的項目,則用一年訂單總量,按月度提成獎勵,等等。想法很好,但依然提不起員工干勁,因為,很多都是只看到眼前。


      盡管如此,我還是堅信:社會總會進步的,雖然慢點,但一定會有進步。


      2. 你死我活的內斗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有著許多優良傳統,諸如勤奮、聰明、好學、重壓之下的團結一致等等,但也不可避免也有著許許多多的劣根性,長期被奴化,養成了自私(人不為己,天殊地滅)、狹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安于現狀(難得糊涂,君、臣、父、子,兒孫自有兒孫福)、自相殘殺、不經思考的人云亦云等等等等......


      魯迅曾說過“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中華兒女是有血性的,雖然曾經俯瞰全世界,可是到了近代卻飽受欺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和閉關自守的文化,突然的開放和經濟的迅速崛起,導致民族性格的多重化和復雜化。你死我活的內斗,有時是恃強凌弱,有時是為了自保而放棄了尊嚴,所有這些,都會體現在社會和企業的經營之中。


      反應在企業的經營上,則是無節制的宣傳、無序的惡性競爭、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


      前面說過, 2010年,我們自己申請了商標,開發設計了一種廚房電器,我們稱之為破壁料理機,我們屬于最早開發的一批企業。開發這個機器,是因為個人覺得這個產品確實好,而且對顧客的健康真有幫助??墒窃?4~15年,就出現了大批同類的機器,這也正常,可是很多宣傳出現了變異:有的說是德國進口,有的宣稱轉速48000轉甚至52000轉,有的把渦流說成擾流,不斷降價、變著花樣毫無節制地宣傳,卻把認真做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推向了一個懸崖,中國企業,真的是太可怕了。


      不過,我還是相信,好的品質和服務,才是最終的強者。


      老子說過:吾有三寶,一曰勤、二曰儉、三曰不與他人爭。老子是真聰明,幾千年前就看到了問題的本質,還揭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公式和規律。




      3. 缺失的社會責任


      一次內部會議上,我問員工,企業經營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的員工回答都是“利潤”,更直白一點,就是“賺錢”。


      對嗎?對,也不對,因為利潤只是結果,而不是目的。


      當我們的眼光,局限在利潤上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所以我經常和周圍的人說,你越想賺錢,越賺不到錢,把眼光聚焦到做好事情上,該有的,一定會有。


      那么,企業經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做有價值的產品”或者“做好的產品”。


      做好產品,通常包含著三個含義,或三重責任:對客戶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反觀現實,卻不得不感嘆社會責任的缺失。


      翻翻百度新聞:《房價無人看空、炒房遠勝實業》、《16歲爆紅,22歲嫁42歲大叔,錢多到手軟》、《馬蓉將凈身出戶,寶寶上億家財保住啦》,《啪啪啪時,男人最受不了女人這樣做...》......,這些無聊而又負面的新聞,是否是造成社會浮躁的推動力?百度是否有責任?回想魏則西事件、莆田系醫院事件,百度難逃其咎。


      4. 政府的監管失責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經常有一種非此即彼的主觀意識。比如對于市場經濟,政府的做法就是簡單的把什么都交給市場,忘記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


      看看日本的產業布局:汽車有豐田、本田、日產、鈴木等幾家企業,并按照車型合理布局;打印機有佳能、愛普生等,復印機有理光、佳能等,相機只有佳能、尼康,產業布局多么合理,既控制了產業規模,又保持了適度競爭,反觀中國,鋼企有寶鋼、鞍鋼、首鋼、沙鋼、武鋼(現已進入并購階段)、韶鋼、還有一大堆的民企鋼廠如中陽、石橫、方大特鋼、建邦、津西等,更頭痛的是,房價上漲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生產低端鋼材,根本沒人開發高端如模具用的鋼材......不死一批才怪。


      看看珠三角和長三角鱗次櫛比的工廠,工廠成立之初,監管部門是否對企業的經營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盲目的創業、盲目的擴張,造成如今產能過程的被動局面。


      再看看如今市場上的調研報告,一份《中國諧波減速器行業發展研究報告》,要價6800元,本應是政府提供的市場指導意見,都變成了吸金的工具,不是政府監管失責是什么?


      日本的各地縣區政府,經常組織一些免費的技術講座,這不僅能提高企業職工的技術技能,更能改變社會風氣,引導社會健康有序發展。而中國的街道辦,只會到企業檢查、罰款,背后再收點好處,想想真可悲。


      其實,政府是有小聰明的,把什么都交給市場,可以推卸自己的監管責任。

       

      5. 深入骨髓的民間腐敗


      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個話題,涉及到中國的民風民俗,但又正在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障礙。


      一個民企,要想進入一個大型企業或國企的采購系統,沒人,沒錢,可是萬萬不行。中國的人情社會,導致腐敗已深入肌理,不行賄不能活。7月9號的《投資者報》上,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高鐵招標完全是利益招標:“現在都利用個人和中介組織來招標,中介組織招標一次可直接拿上個1億左右,看工程大小,這些組織來頭很大,經常打著某某親戚的名義招標,誰都不知道是真還是假。很多招標都是指定施工單位,都是些有后臺的,這幫人拿了錢不干活,坑了很多企業,不給錢還不行,根本就不走,企業最后也沒辦法?!?br />

      我希望我能干干凈凈,但也只是美好的希望而已。


      我不希望自己滿滿的負能量,但我們自己的問題,需要正視和面對。



      實體經濟的處境和對策


      思考三:制造業的未來在哪里?


      狀況確實糟糕,原因(不一定正確)也找了一堆,但重要的是我們的行動:實體企業到底該腫么辦?


      走出去。前面說過,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一帶走出去,是今后一段時間的趨勢??墒且詡€人意見,走出去,對國內經濟幫助并不大,而且中國企業,還沒有形成自己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走出去,也許不一定能活著回來。


      另一個辦法是引進來。在目前中國各方面成本都較高的情況下,引進高端制造業,并不一定是正確的做法。那么引進什么,我的想法是引進技術,讓國外的先進技術,被我所用、消化和改良,再形成自己的高端制造業,這,也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還有一個辦法是跟上去,跟上互聯網,跟上產業步伐。最近無人機、鋰離子動力電池、工業機器人等行業已經逐漸形成產業化,自己的產品是否能為這些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等等,都是跟上去的好辦法。


      只有這些,還感覺遠遠不足,我們還需要從心靈和思想上,深度探討對策:


      1. 從數量到質量,從質量到品質的轉變


      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直觀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到中低速增長,實際上則是思想意識、經濟結構、政策體系的系統轉換。


      我們都已經意識到數量時代已經過去,質量時代已經來臨,但依筆者看,還需要從“質量”到“品質”的轉變。質量,是指物品或服務的質和量,質是本質,是差異化,量則是單純的數量,而品質,則是口碑、品牌、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從思想意思上,我們需要從數量經濟,轉到質量經濟,更需要轉化到品質經濟。


      不僅有形的產品需要品質,而無形的產品,也需要提高品質,如客戶品牌宣導、產品制造過程、售前售后服務,都含有品質因素在內,產品做好了,服務品質沒有提高,也是徒勞。


      人,也有品質要素。對于企業,不再講究公司有多少人,而是員工的思想態度、工作方法、技能水平,都能反應在公司的整個品質環節中。


      一個公司,只有企業領導意識到從數量到質量,從質量到品質的轉變,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員工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付諸于行動,這才是決定企業生死的關鍵。


      之前,我們采集了大量低垂的果實,但這個果實是會采摘殆盡的,所以,現在,我們還是要自己栽樹,這樣才有采之不盡的果實。


      2. 消化、蓄能、再起步


      這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弱增長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必然有很多事情要發生變化,實體經濟才能回歸健康發展的道路。比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淘汰機制,把過剩的產能消化或消滅掉,再聚集新的能量,從新起步。


      我們先用說文解字來看看消化的本義:“消”,發音同“小”,是削減、減小的意思,是物體體積和量的變化,是一個量變的過程?!盎钡囊馑紕t是轉化,是質變,我們常說的“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莊周化蝶”,就是這個意思。就“消化”而言,大塊的肉、成條的面、硬脆的蔬果,經過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乳糜,這就是“消”的過程,是物質的量變,然后經過小腸,在合適的溫度和酶的催化作用下,食物的分子重新組合,變成人體所需的物質。


      對于消化過剩產能,也是一樣,不僅要經過“消”的過程,更要“化腐朽為神奇”,將過剩產能,通過合理調配和運用,變成我們社會更需要的資源。


      消化消化,消而不化,就如糖尿病人,吃的再多,消得再多,還是不能轉化為身體需要的物質,身體逐漸消瘦,體力下降,得不償失。


      3. 創新艱難,但還是要創新


      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從制度層面,使得我們的企業經營者,更愿意去套利而不是創新。相對而言,套利風險小,不確定性也沒有那么大,我們只要敢冒險,就可以下海,就可以上市,就可以圈錢。而創新卻是在面臨不確定的世界,去發現沒有的東西。在一個不能夠容忍這種創新自由、權益沒有基本的保證、創新成果沒有確定回報的時候,很多企業經營者,是不會真正去創新的。更簡單的說,套利者比創新者更容易獲利,誰還愿意去創新?


      但只要你的企業還想繼續生存,你就必須創新。這個創新,不一定是新產品,還可以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藝,新制度等等。通過創新,去不斷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生產模式,以盡快低匹配新形勢的要求。不創新,只能是末路一條。


      4. 正確的輿論導向


      最近的思考,得出的一個結論:有什么樣的國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就有什么樣的國家。人們說,有國才有家,我看不是,應該是“有民才有國”!國民是組成國家的一個個細胞,細胞壞死,國家還有健康的可能?一個道理:國民強,則國強;國民富,則國富;國民守規則,則國家有秩序;國民貪腐,則國貪腐。所以,要治國,先得治民。


      現在是人權社會,當然不能再像秦始皇那樣焚書坑儒,也不能像毛澤東那樣來一場文化大革命,但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社會走向一個更有秩序、更有理性、更具挑戰和創新精神的國度。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媒體,特別是互聯網媒體,很多都被外資參股和收購,他們的一些詞語和花邊新聞,正在腐蝕著我們的靈魂......


      5. 政府的宏觀調控


      政府的工作,不是招商引資,不是到企業檢查、罰款,不是引導資金流向實體,更不是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兩句口號那么簡單。你們需要向企業提供機會、信息、引導和幫助企業,避免同質化競爭,促進各行業的協同發展。


      還是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職業培訓,并就職業培訓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職業培訓法,同時,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公共職業培訓機構。在這部法律中,職業培訓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公共職業培訓機構提供的,針對學校畢業生等求職者、轉換職業者和在職雇員的職業培例;另一類是企業對新招募員工的職業培訓。1969年職業培訓法的修訂本規定了公共職業培訓的種類包括基礎培訓、提高培訓、能力再開發培訓和再培訓以及職業培訓教師的培訓。其中的公共職業培訓機構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由國家設立,另一部分由地方(都、道、府、縣)設立。大多數的國家公共職業培訓機構由雇傭能力開發機構運營,包括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職業能力開發中心、生涯職業能力開發中心、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校、職業博物館和由雇傭能力開發機構舉辦的地方中心等。


      另外,日本推行的職業資格鑒定制度,對人才培養和社會風氣建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職業資格鑒定制度中,對鑒定的程序、各項考題、考務和考試時間作了詳細規定,由各地方政府具體實行。各地按標準自行開展實踐技能考試,考題由各都、道、府、縣知事簽署。全國統一在同一天進行理論考試,考題由厚生勞動省大臣簽署。只有通過了技能考試,才有資格參加理論考試。目前認定的職業有137個,一般分為特級和一、二、三級,有的行業不分級。特級:具有本行業管理和監督指導能力;一級:技術最高級,高級技能士稱號;二級:中級,中級技能士稱號;三級:初級,三級技能士稱號。


      我想說的是,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就業人員的素養和技能水平,更能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可謂善莫大焉!


      企業當然也有培訓的義務,但社會培訓,一定得由政府來擔當,不做,轉型緩慢甚至失敗,做了,遲早會有收益。

      區區小民,感受到太多的無能為力。我只能用我自己的思想,辨清是非、呼吁提醒,并盡可能地做到不盲從、不屈服、不麻木、不停止前進。


      愿中國企業,一路走好!




      【返回】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欧美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_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久__第1页